洛阳非遗传承人董强峰:泥土中走出的河洛工匠发表时间:2022-05-23 16:51 ![]() 董强峰,从事古陶器研究创作20余年,中国民协会员、河南省老字号、洛阳市非遗传承人、河洛工匠、高级工艺美术师、艺术品高级鉴定师、洛阳市民协副秘书长、河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从泥到器,一件作品的诞生,总有那么些“不放过” ![]() 手艺人都有一颗匠心,也有艺术家的洒脱与严谨。纵使拥有20多年的制陶经验,董老师对待自己的作品依旧小心翼翼,保持谦逊。提到他近期一个作品时,董老师前后几次说道:“它现在的样子还不够好” “嘴角弯度不合适” “面部还要处理” “再看看”......反复打磨,细抠细揪。对他来说每个作品总有那么些“不能放过”。 关于陶器,董老师言语间显露的是融在骨子里的精益求精。既有原则和底线般的刚硬,又有着细水绵长般的温和。 “曾经有一家博物馆找到我复原一件陶器。烧制试验了几次,颜色隔着玻璃看总不对劲,我就自掏腰包到很远的地方请老师傅帮忙。开一窑很贵也咬着牙要开。离交货日期越来越近,开了几次窑也没成功,最后老师傅看不过眼就把配方丢给了我。让我自己去研究。” 这件事的结局当然皆大欢喜,董老师交付了双方都满意的作品。但轻松诙谐的语言背后是什么样的艰辛,常人预想不到。为了一点色差而几经辗转拜请老匠,即使赔本也要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才肯交付。“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每一点都不放过。” 董老师每天要求自己至少看500张有关文物的照片。“要让大脑成为一个数据库。”每做完一件作品,要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看,过一段时间再看。“原来看很满意,现在看就只能打7、8分了。”就这样不断打磨每一件作品,直到完全满意。 谁曾是少年,赤忱着,为了热爱的去闯荡 ![]() “小时候就对这些特别感兴趣。”董老师家住在白马寺附近,周边有众多古墓。“盗墓的一般会把碎陶片丢掉,我小时候经常在家门口的小树林里捡古陶瓷片。”在董老师的印象里,那些破碎零星的古陶片是精巧、生动的。接触以来语言表现都很朴实的董老师,此时此刻,也忍不住用美丽的辞藻去形容那些记忆中小时候把玩过的古陶片。直到今天仍有近1000片古陶瓷片收藏保存在他家中。 对陶器的兴趣,离不开家学熏陶。董老师出生于陶瓷世家,“董家窑场”在明清时期远近闻名。少时便在父辈身边,不仅培养了他的艺术审美,稍长大些也由父辈亲自教授,学习着祖传技艺。 不满足安于一隅的学艺生涯,向往更丰富的陶艺世界,董老师十几岁时就开始了少年人的走南闯北,旦逐一梦。先后走过潮州、景德镇、佛山、神垕、汝州等地。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请当地陶艺师傅吃饭,向他们拜师学艺。“老师傅们是不吝啬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只要你肯学、下定决心去学。” 如果传承有颜色,在这里应该是赤色鲜红,凭着少年赤忱和一份肯默默下苦功的纯粹。“我也有偶像,不比现在年轻人追星的架势逊色几分,年轻时总渴望着有一天能和老师傅坐在一起,同框拍照,说几句话。” 也不是没有坎坷,只是决心那么大,挫折也就变小了 ![]() 董老师对古陶技艺展现的强烈热爱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甚至认为走陶器这条人生道路难成大器。“当时附近有个窑厂在找买家低价接收,我想要接手就去找父母商量。当时想法很简单,咱有手艺又有人,能把窑厂继续经营下去。但父母不同意,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现实的生活中,没有无往不胜的屠龙刀,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就感。真的成就感应该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艰苦奋斗,历尽挫折也还有满腔热血。直到21岁,董老师接手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出乎意料地卖出了2000多个会议陶器礼品。这是他几乎不吃不喝半个月,拼着一股子劲完成的。“没想着怎么赚钱,就是为了向家里人证明自己。” 喜欢是坚持最低的资本 ![]() “做陶的过程很枯燥,整天跟泥巴打交道,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样儿。”有一次,董老师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因为走得太急,身上都是泥,被儿子拦在教室外,说他“像个打井的”。 曾有一位母亲找到董老师,想让自己的孩子拜师学艺,董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孩子没坚持多久就要走。为什么呢?整天跟泥巴打交道,脏兮兮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 “一旦工作起来,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一点会一直呆在工作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抵得住夜晚的黑暗,也要受得了白天的孤寂。董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喜欢是坚持的最低资本。创作需要交三个朋友:寂寞、枯燥、乏味 。而制陶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突破自我。”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使手工陶器制作的生存空间受到冲击和压缩。加之古陶制作流程繁琐,制作工艺精细,需要十分的投入和耐心,极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所以,谈及古陶艺传承,董老师认为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陶艺,要抓天赋、要养兴趣。 董老师表示十分支持现在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博物馆”活动。他积极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并多次进入中小学生课堂进行非遗相关交流和教学。 这个时代很“潮”, 让洛阳古陶“活”起来 ![]() 对于当今的洛阳陶器市场,董老师也有着一些想法。比如说,在洛阳的景区、商业街里,总是充斥着大量的流水化、工业制成的陶器,原创手工的陶器制品很少。“那不代表洛阳。”董老师认为,洛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唯有充分依据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和创新,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创产品,产生被市场和大众认可的作品。 为了让陶器更符合时代潮流,董老师费了不少心思。在他的新作品中有茶杯、茶壶、插花瓶、砚台等现代家装摆件。 陶器并不是只能放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成为历史的记号。它正在努力拥抱时代,拥抱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去走近它。感受这门火与土的艺术,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赋予泥土灵魂,让它们涅槃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