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个故事,拍好⼀部电影 - Quentin Gong

发表时间:2023-03-06 18:07

⾃从电影诞⽣以来,纪录⽚⼀直是电影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类型之⼀。纪录⽚的制作⽅式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真实的故事和事件,⽽且在这样的影⽚中,创作者可以更加⾃由地表达⾃⼰的观点,也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如今,纪录⽚⼀直在稳步地发展,它也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创作者和热忱的观众。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位有潜⼒的纪录⽚篇导演Quentin Gong,中⽂名⼸启超。他的影⽚近⼏年⼊围多项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的finalist,并且在2022年,他的纪录⽚《The Inheritor》获得了Ukraine INDIE FILM AWARD最佳纪录⽚奖。 他将在采访中和我们⼀起分享他与电影的故事。


《The Inheritor》海报


记者:作为⼀名纪录⽚导演,你是如何寻找故事灵感的?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名纪录⽚的导演?

Gong:在创作⼀个故事的时候,⼤部分的灵感是来⾃于在⽣活中遇⻅的⼈或者事吧。我是⼀个特别喜欢和陌⽣⼈聊天的⼈,很多时候聊着聊着,等回到家,故事就在脑⼦⾥了。就好像⼈们常说的那样,艺术源⾃于⽣活,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当然,我想要说明⼀下,我并不认为⾃⼰是⼀位纯粹纪录⽚导演。 我认为电影的本身是故事,是故事中的⼈物关系,⽽纪录⽚则是⼀种载体,⼀种表达形式。不同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式,可以是科幻⽚,惊悚⽚,故事⽚,爱情⽚甚⾄是实验电影。因为这次的拍摄题材与历史和⽂化有关,所以我会觉得纪录⽚是更适合这个故事的⼀个载体。


《The Inheritor》剧照


记者:那您在创作影⽚的时候,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特别的偏好吗?

Gong:在创作开始的时候,对于影⽚的题材或者类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可能我会选择⼈⽂类的故事更多⼀些吧,这样的题材往往会让⼈感同身受,更有共情性。我想我应该没有能⼒去触碰科幻类的题材,因为它离我⾃⼰的现实⽣活太遥远了,我没有把握可以把故事想象并且创作得合情合理,毕竟我不想⽤公式去写故事。


《Snap Out of It》剧照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相对于商业题材的影⽚,您更喜欢⽂艺类型的影⽚?

Gong:其实这是⼀个从电影诞⽣开始,就被不厌其烦所讨论的⼀个话题。我个⼈认为这个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种关系,不应该把它们分开进⾏讨论。很多成功的商业电影其实是⽂艺⽚的内核,⽽很多⽂艺电影也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如说斯⽪尔伯格的很多电影,是我们公认的好莱坞商业⽚,但是你能否认《⾟德勒的名单》取得的艺术成就吗?⼜好⽐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兼具了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说的再俗⽓⼀些,拍摄电影或者影⽚,是我⽣活收⼊的来 源,⽽且拍摄电影是⼀条完整产业链,在这个产业⾥⼯作的每个⼈,都要吃上饭对吧?所以,当需要把影⽚做的商业⼀些,就放开⼿脚去做就好了;但是电影的商业化不等于拍烂⽚,每个电影⼈都有⾃⼰⼼⾥坚持的东⻄,这种坚持可能就会成为商业电影中的艺术元素。

归根结底,有⾜够的资⾦⽀持,能实现的事情就多⼀些,故事的设定也可以更⼴⼀点;资⾦有限,就把故事框架收⼀收,利⽤好现有的资源。最重要的还是要专注于故事本身,就好像⼤家都常说的⼀句话,“Good story always wins“。


《Mary》海报


记者:我们注意到,除了《The Inheritor》,您还有两部作品《Snap Out of It》和《Mary》, 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简单介绍⼀下这两部影⽚吗?

Gong:这两部电影都是在疫情期间创作的,《Mary》在Indie Film Awards电影节上被选为了2022第四季度的最佳短⽚,《Snap Out of it》也⼊围了Robinson国际电影节的2022冬季最佳短⽚单元。在疫情期间,电影的拍摄受到了很多的限制,特别是在国外,任何场地都不允许8个⼈以上聚集。我在创作故事之初就有个很⼤胆的想法,⽤最少的成本去完成这两部⽚⼦。把场景控制在2-3个,能不⽤专业演员就不⽤。艺术创作有个有趣的出发点,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接近⽆限的可能,算是跟⾃⼰较劲。除了挑战⾃⼰之外,我也想知道,在近乎零成本的前提下,专注于故事结构本身,这样的⽚⼦到底会不会有⼈看。就好像我⼀直在说的,故事本身才是电影最吸引⼈的地⽅,即使因为⼀些外在因素导致电影拍摄有困难,你仍然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创作有趣的故事。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如果有⾜够的资⾦⽀持,拍摄场地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这两部⽚⼦是可以拍的⽐现在好很多的。


《Mary》拍摄花絮


记者:您⼀直在强调故事的创作与故事结构,那您在创作中有遇到过瓶颈期吗?您⼜是怎么克服瓶颈期的呢?

Gong:当然有,⽽且可能我的瓶颈期每天都在发⽣,因为我本身并不是⼀个⾮常擅⻓讲故事的⼈。我在读研究⽣之前,在拍摄现场更多的是做⼀些技术⼯作,灯光助理,摄影助理,服装,道具,这些基本都⼲过。时间久了,⼈都会想拍⼀些⾃⼰的作品。我花了6年的时间,回到学校⾥从头开始学电影,但是每当我想开始写剧本的时候,脑⼦就空空如也,故事也不知从何说起。我之前有说过,我喜欢和陌⽣⼈聊天。当写不出来东⻄的时候,就出⻔⾛⾛,多和各⾏各业不同的⼈交流。⾛的路多了,⻅过的⼈也多了,别⼈的故事与经历,也就成了我创作时的参考依据。

电影创作这个事情,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的。除⾮你是个天才,提笔就能写出故事,不然的话,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些,多⾛⾛,多看看,多读书。当积累的量到了,故事⾃然就有了,瓶颈期也就过去了。但是,拍电影是⼀个⾼强度不断输出的⼯作,下⼀个瓶颈期很快就会 来,做好积累,准备⾯对,如此往复。


《Mary》拍摄花絮


记者:想在采访的最后,问⼀下您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吗?

Gong:⻓远的规划谈不上,说点现实的吧。其实《The Inheritor》只拍完了三分之⼀,今年准备多⾛⼀些地⽅,把需要拍的都拍完,别留什么遗憾。尽可能明年上半年把成⽚做好,做好之后的事情,就等快做好的时候再想吧。我是真的热爱我现在做的事情,和电影这个⾏业。⾃⼰热爱的事情,既然开始做了,做的过程就专注⼀些,别停下来,最后画上⼀个没有遗憾的句号。

在采访的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收到了Gong在读MFA时导师克⾥斯托弗. 詹姆斯(Christopher James)对他的评价,就让我们⽤外国友⼈的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采访吧。“… Quentin的关注点是我们如何通过视觉认知、记忆和语⾔进⾏⼯作,并且通过这些研究来理解⾃⼰。对我⽽⾔,有趣的是,当他担任摄影师这个⻆⾊的时候,他⼀直将⾃⼰的偏好放在⼀边,倾听正在合作的⼈的需求。他能够根据他正在合作的⼈的需求调整他的视觉⻆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是⼀种了不起的天赋。”(原⽂:Quentin’s focus is how we work with visual cognition,memory, and language, and how we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through these investigations. It is interesting to me that when he takes on the role of cinematographer, he has consistently put his own predilections aside and listened to the needs of the person whose story he is working with. He is able to adapt his visual and video contribu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person he is working with… to tell their story… an amazing gift.)(文:王鹏)



免责声明:

人民艺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