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陈西汀教授自序

陈西汀,原名陈锡亭,1940年生,山东夏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互联网成员、世界华人联合会书画艺术网成员、中国书画联谊网著名书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学院教授、德国波恩市“龙的画廊”艺术顾问。
近年来,在国内《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香港等十多家报刊及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报刊上发表过多幅作品及评论。教学之余为国务院、北京人大常委会、国防大学、中南海及全国多处大宾馆作巨幅作品布置展厅。作品及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宝鉴》等多种典籍。专著有《陈西汀画集》《陈西汀山水画集》。

中国山水画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飘溢着一股文化香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优雅和闲逸之气。可以说纵情山水,伴随我喜欢和研绘一生。
1966年幸运的碰上了傅抱石,关山月,二位大师在高达数十米的墙壁上复制“江山如此多娇图”巨制。在绘制过程中,前后观看用五六十米滑行轨道、高用吊车。我抽时间就去观看,画的结构紧密而豁达,画家用笔苍劲,快而准、慢而稳,画起来真是过瘾兴奋。到现在我感悟到画中国山水画,就是自己最适宜的,才迥去亲近。

上世纪60年代末,全国生产恢复,我为了完成工业产品设计,及社会上应邀教学任务,踩遍全国各名山大川,风景写生。细研翻阅古今名人的字画资料,通宵达旦,实施细读临摹名家名作,后发现绝妙构图笔法,墨色,苍劲,练达,精湛之处都一一记下来,把他们当作人参、鹿茸、虫草、灵芝等名贵药材,加以组合配伍,五味调和,然后作画时加上自己心灵感应,这药引子,和谐共处,把药力达到极致。这就是“和”的哲学,是我们生活智慧,更是中国山水画,所以辗转千年,复古基础上再去创新,却依旧占据,中华民族绘画主流的重要原因。

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访日先河,历史意义深远。在此期间我受托为外交部画礼品画,鬼使神差画作流到日本,参议长手中,非常喜欢顺口说“画的好,让作者来日本交流可好?”于是日中协会托人寻找我。较长时间查无此人。幸好,日中协会秘书长白西申一郎的弟弟,冢田先生来中国行商,碰到我同班同学吴国金(当时在中国纺织总公司工作),这样由吴国金引见,由日中协会邀请赴日本京都国际美术馆、东京美术馆两地举办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下发外字(86)第838号文件)。当时得到消息后,使我喜忧参半,喜的是有这样好的机会,简直目瞪口呆,这里面充满巧合、偶然、命运等等戏剧性因素,但不是戏,是人生本来面目,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忧的是我初学山水画,能作画,但手中无画。要完成画展任务,需要用百张画才成。

大学期间,向田世光先生学习工笔花鸟画四年,此种画画起来较慢,半年完成是不可能的,但机会又不可失,这才尝到心急的滋味。为寻找实现主义不朽与永恒的路,冲破现实的种种艰难困境,只能寻求转型,画写意的中国山水画,知道根基不深,骨质清疏画的路子不宽,意境差……中国山水画对我就像棵小树刚扎根土里,风雨里努力求生,不过好事从天上来,国家级邀请出展,这样的诱惑一时真使人禁不起。花在枝头春意闹时,风吹花落时凄怆江潭。催促我的画向高、深、精快速发展。

于是我迅速查阅。解读名家名画,通宵达旦。坐伴临摹而创作,期间忙找陈叔亮院长指点,偶尔发现陈先生家中墙壁上挂有李可染先生的画,于是我冒昧求助陈叔亮院长引荐李可染先生,因他们是同道友,当时满口答应。
李可染先生是我从小仰慕的老师,能得到他的指点,希望看到李可染先生的杀青之作“万山红遍图”那是李可染先生傲岸不群的个性和毛泽东超越常理“大数据”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绘制了雄浑的艺术氛围和磅礴的艺术张力的巨作。用色脱俗,气势和力度更是大的惊人。使中国山水画具有了震古烁今的力量。

李可染先生家中造访者多为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我作为一个艺术浅薄初学者,能够幸运的受到李可染先生的垂青,实属破格。这源于陈叔亮院长早来电话告之,李先生非常重视对我根基上的培植,言传身教指点帮助。

敏感纤细,艺彩风流的李先生用短短时间,把自己曾经拥有的最好的烟雨江南,最繁华的一切,通过身心力道、画技传授于我。使我以后看世间万物便飘逸灵动起来。

去日本办美术展览时间已定,一切具备只欠东风,就是需要一定数量字画。急中生智,中国山水画需数遍才能完成,画了头遍等墨色干透再画第二遍。这是等不起的,那只能数张一起制作。为把山石画出质感,首遍需画纸下垫上毛毡,使墨色吃透,而后再平板画之,干用湿破,湿分五色。反复数遍再着色均之,这是以快得来之法,满出效果,那继承传统又出新意。事后我把数张新作拿去,让李可染先生指点,李可染先生看后鼓励我说:“画的好,重写意,墨色好。”(见人民日报87年5月20日海外版)并给我出国办画展的画册题写了书名一一陈西汀山水画集。李可染先生对我的鼓励我终生难忘。

赴日举办的画展,深受欢迎,日中协会会员助场,为举办单位获得丰饶的财产。风光回国后习惯了天天阅读李可染先生的画作,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可以说这是偶像崇拜和效仿。对李可染先生的画作精心临摹,从此以后我作起画来无论怎样加强变化也存有可染先生绘画的味道。

80年代,在国内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字画市场繁荣,需求量增大,我借助出国展览的名气,众人蜂拥求画,处处频频被邀请笔会,走遍全国。借此机会在全国各地风景写生,出尽了风头,受到群众的赞赏和尊敬。在这过程中使我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现场作画,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了我作画笔法潇洒自然,形式耐看,雅俗共赏的风格。在一次笔会上有一外宾来访,查艾克先生,西德人,见面后首先说,喜欢我的画是通过日本朝日新闻播放,日本协会邀请我举办画展的消息及他的朋友付立德(中国留学生,我的同学)介绍而知的。我高兴极了,初次见面现场作画,作为纪念,查艾克见画,非常喜欢,随口发问:“这是画的中国什么地方?”问的我一时发蒙,画就是江南山水,青山绿水。自己也不知画的什么地方。我想了想问查艾克先生,到过中国四川成都吗,他说没去过,于是我说画是四川成都一一都江堰。

山是郁山,山下水是锦江,锦江像锦缎把都江堰分流消除了水灾。此画挂在家中,祝贺你全家人,有吃有穿……没等我说完查艾克先生便把画收了起来要收藏。顺手拿出厚资送我作为润笔费,其乐陶陶,其乐融融。看来这个事情有些作秀成分,但绝非玩弄忽悠的妙作,因中国画最讲究的是意境,使画面不但好看,还达到了精神上的某些满足,天天看,天天高兴,为最佳。笔会整个过程神速而奇妙,仿佛一个梦境,查艾克先生当众送我一个拥抱,自然重要的是-一结良缘。

1989年底由查艾克先生运作,我应西德国际展览中心邀请,赴西德波恩市,托尔斯多夫市,两地举办画展,并在波恩大学任教,在此活动中使我对绘画获得极大兴趣及交流机会。行程结束后很快就投入创作,翻遍名人名画资料,顺带研读有关山水画著作,感悟纵观从古到今文人水墨画,一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的独特处,即能顺其自然,双能将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后彼此融合贯通,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妙境界,特别值得玩味。

通过数次参加全国大小笔会,和群众广泛接触,亲历了和群众的沟通交流的现实场景,听到了对自己不知道多少的赞,得到了不知道多少个笑脸,热情洋溢地高度评价,恍然大悟,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成长是脱离不了真实的人际沟通的,这样的人际沟通,激励了我的意志,激发了我的创作的热情、灵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写生创作中,消化发挥,调整创新发展。寻求文人山水画用笔用墨丰富变化。方修稳、准之功、笔迅疾、可善终。

追求画的风格及精神气质和现代人的观赏习惯融合起来。在这生意盎然的人世间,纷至沓来向我求助绘画,想来想去主要原因:幸运的是我生在毛泽东时代,绘画有机会受众多名家指教,后又踏遍全国名山大川写生,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开拓,探索,并逐渐形成独具他人无可替代的个人风格的中国山水画。再者,平时注意收取润笔费的多少,因要画的人多种多样,有的巨资收藏,有的拿来疏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的用来美化大厅、房间,还有经销字画的老板参加,一句话,润笔费,让求助字画的朋友满意,并会老想着你,做永久的朋友。我和画友交谈中知道:把润格费标低了,会降低自己的声誉。于是把润格费标的较高,这样要画的人就少了,作画就会放慢。画画就像练习武功练得多了,功力就大了,画的路子也就宽了。对我来说做的画需求量较大以至于每天通宵达旦的做画。中国山水画不光是文人的玩味,更是召唤的一种历史记忆和人文沉思,它比美丽的风景更让人深深地记忆,僻处云贵高原山区的这方水土,长江黄河流域的这方沙田。

我大半精神投入了对中国山水画的研读,纯奉天意,现已获得了世俗意义的充实,又得到了理想意义的点缀,总是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融到传承里头去,在前人基础上,留下一点的痕迹,这样不枉在世一趟,得到了许多人催促的创作,热烈赞赏。以资收藏画作,更是有的人热心帮助,举办画展,传授技法,鼓励等等,这些人注定是我生命中的慰藉,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之中的缘分”,我已到了老迈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抛砖引玉,只希望后来人做到通就古今之变,明悉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