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韵浓,画里意无穷 ——王春红油画《山里人家》鉴赏

发表时间:2020-07-03 12:35

1-20062214392T17.jpg


1-20062214394G59.jpg


与王春红的《山里人家》这幅油画相遇,有种唐代诗人贾岛“归卧故山丘”的熟悉感,画面让笔者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在情感上激生出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欣赏这幅油画,笔者以为这就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对作者的表达当会有更好的理解。

这幅油画,用写实的笔法呈现山里日常生活的面貌,有原汁原味的艺术特点,显然是作者采风的用心之作。画面以黄色、绿色、栗色、赭色为主色调,生动地展示了大山里的秋季景色和大山深处的人家。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抢眼之处,是一条用油墨颜料营造出的相当具有粗粝感的砂石路面,这条路有着砂石材质的质感,似乎能让观画者感觉到,倘若行走在其上则会有细微的尘土在脚下弥散开。砂石路一直通往大山深处,看不到尽头,这在画作的整体布局中似乎别有意味。

砂石路一侧,能明显看出连片的斑驳的树影——这是落日或朝阳所投射出的很自然的影子。砂石路的另一侧,有一棵高大的杨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树叶有黄有绿,代表着秋季的丰腴和肃杀;杨树旁边错落着各种草木,也已经明显地泛出夺目的黄色——秋天真的来了!砂石路的设置带动了路两侧景物的排布,使得整体画面宁静舒朗,有大山深处独有的韵味。观画者似乎能闻到大山里秋天那种独特的味道。

第二抢眼之处是画中的几个人物。在砂石路上,最远处有个蓝衣女子,应该是个青年女性,看样子她是要到坡下的村子里去,而且行将抵达了。另外,砂石路上也还绘有另外两个人物,似为两个女孩,其中那个黄衣女孩还伸出一只手,在指点着远处的两处簇新的、粉刷了白石灰的房子,像是在和自己的同伴介绍,那是自己的新校舍,那是自己家的新住处;当然,她们也可能是怀揣教育理想的两位年轻的支教老师,正在奔赴追梦的途中,甚至打算要在大山深处扎根,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顺着这个视线、路径望过去,大山脚下,不仅有新粉刷的房子,影影绰绰的,其实还能看到有许多的房子,显然,还有许多的人家在这个村子里居住。通往村里的路被树木环绕,这情景正如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其《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绿树村边合”。房子后面,是两座大山。距离房子近的山,较为低矮,线条柔和,似乎张开双臂保护着村庄,距离房子较远的那一座山,高大起伏,巍然挺立,似乎也在守护着山里人家,这情形也恰似《过故人庄》所描写的“青山郭外斜”。这两座山的颜色以赭色为主,应该是和阳光的照射有关,也和距离较远有关,山的上方是大片的泛蓝的灰白色天空。无疑,这两座山的出现,也有效地抑制了画作出现“空洞”的可能,让读者的视觉最终有所依托。

总体看这幅画,作者王春红选取的角度和景物、人物都非常巧妙,不但景物和人物能够和谐共处、并存,而且使整个画面更富于立体感,更有空间延伸感,很像三维立体画的感觉,避免了画作的平面化,加之颜料颜色的恰当使用和铺陈,更突出了山里秋天的浓浓韵味。由于选取的景物、人物对路子,更贴近现实的山中生活,像是一曲油画版的《故乡的原风景》,让读者在看过此画以后,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慢下来,停住脚步,留意身边细微的美好。

本幅画作最有意思之处,细细品味,在于其意境营造得相当空灵,留有空白,从而给予观画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具体山里人家什么样,山里人家有多少,画面都没有交代。作者用了一条路、几个人、几座房子,如此几个意象,去带动整个画面的内容,让读者感觉似乎画面富于动感,会想像到村里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家,他们也正在努力,希望过上好日子,白色的新房子就是证据,证明了山间看似不变的生活也是在变化的。这幅油画其实也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就好比“踏花归去马蹄香”,蝴蝶飞舞在花丛中,不用出现马,也一样能体现花香的意境,这幅《山里人家》也是,仅用寥寥几个人物,几处错落房屋,若干秋季草木,就让画中这若隐若现的山里人家溢满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其意境真堪赞叹,其韵味可谓无穷。


墨雅.jpg


墨雅国际艺术中心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魏永路9-1号(天宫院兆丰桥东50米路北)

地铁乘坐4号线天宫院站C口出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